顧魁龍——用畫筆還原家鄉(xiāng)古跡

□記者 王曉松
他不是專業(yè)畫家,
卻把對家鄉(xiāng)的滿腔熱愛付諸畫筆,將家鄉(xiāng)古跡一一認真描繪。
他雖已故去,
但他的精神卻影響著后人為復興家鄉(xiāng)的文化而不斷努力。
◎命運坎坷,熱愛生活
顧魁龍1917年生于四女寺。1938年,抗日民族英雄宋景周駐扎在這里,駐德州的日軍前往圍剿,雙方激戰(zhàn)于四女寺西十字街。年僅20歲的顧魁龍從夾墻中逃出,日軍緊緊尾追,情急之中,他跳入鄰居的地瓜井中,才幸免于難。那一天,顧魁龍的父親、哥哥,還有堂哥均死于日軍的魔掌。這一切使他終生難忘,也成了他參加革命的動力。四女寺一解放,他就參加了農會,入了黨,擔任了村支部書記等職。
退休后,顧魁龍堅持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(xiāng)。如今,家鄉(xiāng)的人也仍然沒有忘了他,沒有忘記這個正直、熱情、熱愛生活的人?!八麖男【拖矚g寫寫畫畫”,老鄉(xiāng)們一說起他都豎大拇指,“他手很巧,什么都會弄。畫畫,吹笛子,還會扎燈籠。他還是個熱心人,誰家有事,他總喜歡來幫忙?!?BR>◎情系家鄉(xiāng),訴諸畫筆
四女寺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運河名鎮(zhèn),但它的各種文化古跡在上世紀的戰(zhàn)火硝煙和和平年代的歲月洗刷中漸漸消失了,顧魁龍看在眼里,急在心中。他開始想辦法為保存家鄉(xiāng)的文化遺存盡自己的力量。大部分的古建筑都已經消失了,怎么辦呢?顧魁龍拿起了自己的畫筆,憑著記憶畫。
因為自己一個人的記憶往往不夠準確,也不夠全面,顧魁龍就奔走于鄉(xiāng)間,尋訪當年老友,或置酒備茶,召集幼時伙伴,談論故鄉(xiāng)風情,追憶往昔景象。認真核實之后,他才開始繪畫,雖然這時的顧魁龍年事已高,可一畫起來常常廢寢忘食。家人吃飯時,他非要先畫完才肯吃。就是這樣畫出來的圖,他也要拿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,幾經修改之后,才會定稿,可見顧魁龍的認真程度。從1978年開始起草,到1989年春天,他的近30幅畫才最終完成。
◎以詩配話,傳承文化
完成這些圖畫之后,顧魁龍還簡單地寫了畫中家鄉(xiāng)文物的介紹。他想,自己年齡大了,家鄉(xiāng)的文化需要發(fā)揚光大,僅靠自己是不行的,他要把自己的畢生成果傳承下去。
得知村里的團支部書記王和平也熱愛家鄉(xiāng)的文化,他就把自己的作品全部捐獻給了團支部。在此之前,村委會、縣里的文史機構也曾先后向他借閱過這些圖畫,無論誰來借閱,他都會十分高興,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為家鄉(xiāng)文化的傳承發(fā)揮作用。
2004年,88歲高齡的顧魁龍辭世,但他的畫卻并未因此而銷聲匿跡。他復興家鄉(xiāng)文化的理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實現。
在同鄉(xiāng)劉金忠的主持下,運河文化研究會做了大量對運河文化開發(fā)與保護的工作,王和平也把顧魁龍的畫拿了出來。2009年,劉金忠《德州地域文化》一書出版,將這近30幅畫配詩刊登。
2011年春,從北京到杭州運河沿岸的文化研究者們在揚州召開會議,顧魁龍的畫又被拍成照片送到與會者們面前……同是四女寺人的作家劉金忠近期將出版新書《運河古鎮(zhèn)四女寺》,這本書將與顧魁龍的畫一起,繼續(xù)推動四女寺文化,乃至德州文化、運河文化的發(fā)掘與發(fā)揚,顧魁龍泉下有知,也會為此感到欣慰吧。

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德州新聞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 德州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②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德州新聞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③鑒于本網發(fā)布稿件來源廣泛、數量較多,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,著作權人發(fā)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,請主動與本網聯系,提供相關證明材料,我網將及時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