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羅裳
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
家鄉(xiāng)的習俗,端午節(jié)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插艾草,祛毒辟邪,祈求安康。進出門,被艾草的芬芳尾隨,神清氣爽。莊重虔誠的儀式,延續(xù)著一場千年的草本盛事。
《詩經(jīng)》的歌謠里,有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見,如三歲兮”,這是最古典的一次采艾。風吹草低,艾香流淌,熏染了典籍。
在鄉(xiāng)下,田埂、河畔、溝渠,遍布著艾草的影子,搖曳生姿,暗香浮動,讓人想到“小家碧玉”這個詞。小路上,你照著艾草的名字,對一群割草的孩子喊:“小艾!”必定會有一個女孩子回頭,笑盈盈地看著你:“你叫誰?”
最隆重的采艾,在端午節(jié)。古人認為,五月是惡月,夏至陰氣萌作,萬物不成。端午日,天地間陽氣最盛,原野里艾草亦長勢最旺藥性最強。這天,母親一早就從野外割回一大筐艾草,三兩株扎成一束,用紅線系好。趁天色微明,母親挎上竹籃,提上小木凳,逐一送到子女家門口。母親從來不敲門,怕驚擾了孩子們的夢。她踩在小木凳上,把艾草舉過頭頂,一一插在各家門楣上,然后才安心離開。
晨光里,艾草用古老的方言細聲低語,說著村莊的前塵往事和綿長思念。坐在艾香里,翻幾頁閑書,寫幾行文字,心間云淡風輕,有了幾分禪意。
《本草綱目》載:“艾草氣味苦,微溫,無毒,治百病,止吐血、婦人漏血,利陰氣,辟風寒。”故艾草又稱為“醫(yī)草”。孟子說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艾草卻從不居功自傲,隱居鄉(xiāng)野,清心寡欲,平平淡淡度過逝水流年。想來,艾草的前世,應是一個仁心仁術的好郎中,行走江湖,懸壺濟世。
秋天一過,母親就去后山收割艾草,放在柴堆上晾干。干艾葉搗碎,做枕頭或坐墊,可安神助眠。用艾葉煮水,洗臉明目,泡腳祛寒,熏蒸洗澡則通絡溫經(jīng)。閑時,母親用艾草擰成細細的繩索,風干儲存,用于來年熏趕蚊蟲。這是最環(huán)保的“蚊香”。艾草縱使容顏老去,依然堅守濟世初心。
我上小學時,母親把艾葉揉碎制成艾絨,配以少量雄黃,用碎花布縫成玲瓏的香囊,給我戴在身上。從家到學校,一路上艾香裊裊。
去年,我好說歹說,父母終于同意進城里住,老屋便閑置起來。前幾日,獨自回鄉(xiāng)下,空蕩蕩的院落里,野草萋萋,滿目荒涼,讓我傷感不已。不經(jīng)意抬起頭,門楣上幾枝滿面風塵的艾草,從去年的端午節(jié)趕來,猝不及防地闖入我的視線。艾草眉目如初,清芬如故,熏染著每一寸時光。久聞之,皆不夠。
我相信,一個人無論走多遠,循著艾草的氣息,總能找到自己的家園,看到屋頂上的炊煙,看到風里雨里默默守望的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