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四十年 車輪滾滾看變化


  1978年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。從此,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,實現了從“趕上時代”到“引領時代”的偉大跨越。改革開放40年來,如春風化雨,沐浴滋潤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,小苗在沃土里生根發(fā)芽,破土而出,茁壯成長,開花結果,碩果累累,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態(tài)和物質文化生活,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,我們家庭同千千萬萬個普通百姓家一樣,這里僅說說我們家交通工具發(fā)生大巨大變化。

從騎小毛驢到獨輪推車

  我家在德平鎮(zhèn)一個小村莊,祖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,父親在解放前曾在部隊當過衛(wèi)生兵,復員回家一邊種地一邊開醫(yī)療診所,主要為十里八鄉(xiāng)群眾診治外傷瘡癤和常見病。解放后,隨著生活的好轉,我家和對門鄰居合伙買了一頭小毛驢,由兩家輪流喂養(yǎng),農忙時用于拉車耕地,農閑時騎上趕集上店走親戚,特別是遠道慕名來求醫(yī)出診時,父親就背上藥箱騎上毛驢就走,分文不收出診費。隨著農業(yè)集體化的發(fā)展,我家首先加入了互助組農業(yè)合作社,無條件地把毛驢交給生產隊集體喂養(yǎng)。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,雖然在生產隊勞動掙工分,上地運糞上河推莊稼,光靠筐背人挑肩扛太費力,家中經濟又拮據,只好花了幾十元買了一輛舊的獨輪膠胎小推車,家中種自留地也派上了大用場,趕集上店賣糧食,還推著我母親走親訪友出了大力。

全村第一輛自行車

 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為了出行方便快捷,全家人渴望解決交通工具,特別是父親外出看病更為需要。父親母親種了兩年棉花,攢了170多元錢,步行到寧津縣柴胡店百貨分公司買了一輛天津產“飛鴿牌”自行車,這是我們村有史以□劉興德來第一輛自行車。車子騎回家,父老鄉(xiāng)親聞訊后紛紛來家觀看這稀罕玩意。就是這輛自行車,為父親出診搶救危重病人,既快馬加鞭,又節(jié)省了時間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,父親被調到縣中醫(yī)院負責藥房工作,這時我也學中醫(yī)出徒在農村衛(wèi)生所當了醫(yī)生。父親給我寫信說這輛自行車歸我使用,收到信我高興地一夜未眠,第二天一大早,我背上干糧步行60多里,中午趕到縣城父親工作的單位,次日騎車返回德平。就是這輛自行車陪伴我20年之久,無論是出診看病、巡回醫(yī)療,還是批藥、買糧馱煤,成了我出門離不開的唯一交通工具。當年,農村土路又窄蒺藜又多,車胎經常被扎破,我便學會了修車技術。每次外出,我把小氣筒、木銼、膠水和修車工具放在車搭里,如果路上發(fā)生故障就自己補胎修理。特別是在水澇等自然災害期間,農村瘧疾等傳染病較多,到外村送醫(yī)送藥就得趟水,經常是好路人騎車,遇水“車騎人”。記得1961年夏天鬧大水,省衛(wèi)生廳下發(fā)一批免費救災藥品,由于道路不通,需要到濟陽縣二太平公社去取貨,德平公社衛(wèi)生院院長親自帶隊,組織了20人的自行車馱藥隊,我們推著車子在水中探路行走,有的地方還要坐船渡橋方能過去。在回來時一段路被水沖開5米的大口子,上邊只擔著兩根楊樹樹干,我們必須先把馱藥的口袋一個個背過去,再用肩膀扛著自行車慢慢過去。經過8天的艱難行程,往返300里路,把救災藥品安全運回來及時用到病人身上。我的自行車后衣架被壓斷了,找電氣焊焊上,軸承珠子全部更換,又開始了新的行程。1971年8月,我被調到縣衛(wèi)生局從事文秘工作,1978年春天黨組織派我到德州地委黨校理論宣傳干部學習半年,我便把自行車送回農村老家,由我對象使用,生產隊上看到我家有自行車,便經常派我對象去公社辦事、去縣種子站買種子,每次給記一個勞動工日工分,還發(fā)給兩元錢誤餐費。1979年我母親在家突然病逝,我在縣城接到電話時已無公交車,婉言謝絕領導給我找車,騎上自行車60里路兩個小時就到了家,簡單處理完喪事就騎上自行車回縣城上班。

兩輪自行車到四輪轎車

  1978年,改革開放的東風勁吹,祖國大地到處一派生機勃勃,欣欣向榮,繁榮昌盛,迅速改變了每個家庭的生存環(huán)境和物質條件,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。1985年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,我辦理了全家“農轉非”手續(xù)。1990年前后三個兒子先后大中專畢業(yè)回到縣城,在機關事業(yè)單位參加了工作,并成家立業(yè)。三個兒媳都在醫(yī)院工作。為上下班方便,我們全家先后買了7輛自行車,隨后又買了兩輛摩托車。2010年后,兩個孫女和一個孫子大學畢業(yè)先后就業(yè),不久買了6輛電動車,后來孫子為了健身,買了變速車,我們全家12口人人手一輛出行工具。
 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,引領我們實現中國夢,2005年二兒子購置了我們家第一輛桑塔納轎車,2010年之后大兒子、孫子又買了一汽大眾、東風標致兩輛轎車,三個兒子和孫子孫女都考取了駕照,購置了帶車庫的4套樓房。我和老伴做夢都沒有想到,古稀之年實現了“樓上樓下,電燈電話”的生活,坐著孫子孫女開的私家車到外地旅游,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,我還乘坐飛機赴韓國、泰國旅游。我們全家12口人,有6人是中共黨員,先后榮獲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和山東省首屆文明家庭稱號,我先后被評為德州市模范老人和五好離退休黨員干部,展望未來,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幸福美好。

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德州新聞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 德州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②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德州新聞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③鑒于本網發(fā)布稿件來源廣泛、數量較多,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,著作權人發(fā)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,請主動與本網聯系,提供相關證明材料,我網將及時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