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器串起的文明史

??? 這些天很多人都去中國國家博物館欣賞了來自大英博物館的“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”。我們看著人類從遠古走來,如何不斷調整與環(huán)境的關系,一步步將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。很顯然,100件文物并不足以濃縮這漫長的歷史,但它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,試著也去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,串起不同的世界史。
??? 比如大家最熟悉不過的陶器。在大英這個展覽中,展出的是一件來自日本繩紋時代的陶器。這個時代相當于從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。他們用黏土制成陶器之后,把編好的繩子壓在陶器上,形成了不同樣式的繩紋,故也稱繩紋時代。
??? 關于最早的陶器出現(xiàn)在什么時候、出現(xiàn)在哪里一直是充滿爭議的話題。中國、俄羅斯遠東地區(qū)、日本一直被認為是發(fā)現(xiàn)陶器最早的地區(qū)。2012年,美國《考古學》雜志按例在歲末評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除了危地馬拉瑪雅神廟太陽神面具、蘇格蘭發(fā)現(xiàn)的3000年前的木乃伊等西方考古學家一直熱衷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外,中國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最古老的陶器也赫然名列其中。
??? 江西仙人洞遺址坐落于江西萬年縣,地處贛東北石灰?guī)r丘陵地區(qū)的一個山間盆地。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,中國的考古學家就對遺址有過大規(guī)模的發(fā)掘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中美聯(lián)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多次發(fā)掘,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標本就發(fā)現(xiàn)于此。那時就發(fā)現(xiàn)了早期的陶器碎片,但由于比較碎小,無法通過提取里面殘留的有機物直接進行年代測定。關于這些陶器的最新研究成果,發(fā)表在2012年6月28日美國的《科學》雜志上,中美科學家對一個大陶碗的碎片進行了鑒定,認為這些碎片距今已有2萬年歷史。2萬年前,當這些陶碗制成的時候,地球正處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,是最寒冷的時期,那時還沒有農業(yè),人類應該處于狩獵或漁獵階段。如果這個結論可靠,將成為目前世界已發(fā)現(xiàn)陶器的最早年代。
??? 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明,陶器的發(fā)明并不是某一個地區(qū)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,而是在許多不同地區(qū)分別獨立起源的。有跡象顯示,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萬年前也獨立發(fā)展出來,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左右發(fā)明出來的。
??? 人類從一開始也許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器物既實用又美觀,他們對于美的追求相當執(zhí)著。最初出現(xiàn)在陶器表面的裝飾,只是單一的條紋陶,而且只是素面陶。后來逐漸向繩紋陶和編織紋陶的演變。大約在7000年前,史前陶工逐漸掌握了在成坯后的陶器表面繪以礦物顏料色彩的技術,燒制后的陶器色彩不易剝落,未施彩的陶器表面和彩色紋飾所構成的色差更為明顯,彩陶由此發(fā)明。后來隨著繪畫技巧的提高,和認知能力的提升,彩陶紋飾的構圖與內涵不斷豐富,彩陶便成了體現(xiàn)史前時代藝術最高水準的載體。
??? 中國史前彩陶,出現(xiàn)年代相當早。黃河、長江流域在7000年前都出土了彩陶。6500—4500年前,更是中國史前彩陶的絢爛時期,在仰韶文化的早中晚的不同階段,以半坡、廟底溝為代表,顯示出先民彩陶工藝的登峰造極。彩陶的代表性圖案有魚紋、人面魚紋、直邊幾何紋,后來是鳥紋、花瓣紋和弧邊幾何圖形構成的紋飾。這些紋飾也代表了當時民眾的信仰世界和對世界的認知。
??? 對于仰韶文化,不學考古的人可能有點陌生,但我們一定都知道半坡遺址,記得教科書上的那張人面魚紋彩陶盆的照片嗎?它于1955年在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。彩陶盆呈紅色,由細泥紅陶制成,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,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。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,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。在兩個人面之間,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。整個畫面構圖自由,極富動感,充滿奇幻色彩。
??? 廟底溝文化的彩陶自然更為發(fā)達成熟,為仰韶文化彩陶藝術發(fā)展的高峰。它的彩陶增加了紅黑兼施和白衣彩陶等復彩,鳥紋占象形紋飾中的絕大多數(shù),由寫實到抽象逐漸演變成一些曲線并融會到流暢的幾何紋飾中。廟底溝文化分布范圍大,文化張力非常強勁,影響遍及整個黃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區(qū),而且跨越秦嶺、淮河,傳播到長江中游和上游地區(qū),同時北出塞外,影響到達了河套至遼海地區(qū)。考古學家王仁湘認為,廟底溝文化彩陶所奠定的藝術傳統(tǒng),還影響到后來古代中國藝術與文化的開拓發(fā)展,從這個意義上講,廟底溝的彩陶掀起了中國史前時代的第一次藝術浪潮。
??? 其實彩陶的大量生產,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(yè)化,或者出現(xiàn)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。距今5000年左右,隨著第一次史前全球化的開始,獨立起源的陶器開始了傳播與交流。
??? 如同樹的年輪可以推斷精確的年代一樣,陶器是一種可以反映文化承續(xù)的標志性器物。我們在一個考古學遺址經常會發(fā)現(xiàn)陶器碎片的堆積堆,考古工作者可以通過測年、通過制作工藝、器形特點和紋飾特點來確定它所對應的斷代標準。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件日本繩紋時代的陶器,19世紀時依然被使用,后來者在其內部漆了金,在茶道中用作了盛水的罐子。事實上直到今天,萬年前的陶器依然被我們廣泛使用,中國的紫砂壺,日本的陶藝產品以及歐洲的彩陶藝術一直都是收藏家的最愛。它所承載的生活方式、藝術審美也許會延續(xù)得更為久遠。(楊雪梅)

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德州新聞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 德州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②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德州新聞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③鑒于本網發(fā)布稿件來源廣泛、數(shù)量較多,如因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(lián)系,著作權人發(fā)現(xiàn)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,請主動與本網聯(lián)系,提供相關證明材料,我網將及時處理。